今天是2025年08月05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记山中医学子“三下乡”廉洁文化实践——行寻访廉洁足迹,传承清风正气

夏日的蝉鸣里,安元康韵志愿服务团队带着对廉洁精神的探寻之心,踏上了“三下乡”实践之路。这一路,我们既在乡村的烟火气中聆听坚守的故事,也在历史的回响里触摸精神的温度,让“廉洁”二字从书本里的概念,变成了可感可学的生动实践。

第一章:泥土里的坚守--在乡村康复一线看见赤诚

唐王街如康家园的红砖墙外,牵牛花顺着篱笆蜿蜒而上,像极了这里涌动的生命力。推开大门时,几位残疾孩子正围着一位穿白大褂的姑娘做游戏,笑声清脆得像被阳光洗过——这是我们与如康家园的初次相遇,也由此揭开了一段关于坚守与奉献的故事。

“农村康复大有可为!”常主任的话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当城市的康复机构早已实现智能化评估时,这里的治疗师们正用最朴素的方式填补城乡差距:为了让残疾孩子能就近接受训练,他们带着器械走村串户;为了消除村民“康复是花钱受罪”的误解,他们一次次上门讲解,把专业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有位曾是军人的老大爷告诉我们,他见过战场上的冲锋,却更敬佩这些年轻人“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坚守”——他们用耐心打破偏见,用专业点亮希望,让“能不去就不去”的消极,变成了“家门口就能康复”的积极。

最触动我们的,是那些藏在细节里的赤诚。当被问及“基层工作最难的是什么”时,治疗师们笑着说,是看着本科毕业生把这里当“跳板”时的无奈,也是教会智力障碍男孩扫地用了一年的执着。“在资源最匮乏的地方,学会用最有限的条件做最大的努力”,这份在困境中迸发的智慧与担当,不正是“清正廉洁”最生动的注脚吗?他们不求名利,只愿用双手托举更多家庭的希望,让“奉公”二字在泥土里生根发芽。

第二章:场馆中的回响--在历史深处汲取精神力量

如果说乡村的故事是廉洁精神的当代注脚,那么一座座场馆便是跨越时空的精神课堂。走进刘慧民专展,泛黄的工作日记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字迹力透纸背;站在英雄山的纪念碑前,耳畔仿佛回荡着“为人民服务”的铿锵誓言;解放阁的晨光中,弹痕累累的城墙诉说着“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豪情;宏济堂博物馆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古训,道尽了百年企业的诚信坚守。

在宏济堂的药碾前,讲解员指着一块磨损的铜盘说:“这是百年前的老物件,当年的掌柜要求每味药材必须碾够百遍,哪怕深夜无人监督,也从不敢懈怠。”这让我们忽然明白,“廉洁”从不是刻意为之的高调,而是融入血脉的自觉——是刘慧民扎根基层时“住群众屋、吃群众饭”的朴素,是革命先烈“不谋私利、只为苍生”的决绝,是老字号“凭良心做药”的坚守。当我们在解放阁前重温入团誓词时,阳光穿过檐角的风铃,清脆的声响里,仿佛听见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廉洁,从来都是跨越时代的精神接力。

 

第三章:青年的接力--让清风正气在传承中生长

实践途中,有两个画面始终在脑海里交织:一个是如康家园的治疗师弯腰给孩子系鞋带时的温柔,一个是义诊过程中,白发老人向我们讲述他从军抗美援朝时的历历幕幕。这两个场景相隔百年,却有着同样的内核——那是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奉献”的践行。

在如康家园,我们整理康复档案时,发现每一页都写得工工整整,连修改的痕迹都带着认真;在宏济堂,我们看到年轻的药师们仍在沿用“炮制药材必亲自把关”的老规矩。这些细节让我们懂得,廉洁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的行动:是对待工作的一丝不苟,是面对诱惑的坚定拒绝,是服务他人的真心实意。

返程的路上,夕阳为田野镀上金边。我们知道,这次实践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或许无法像革命先烈那样冲锋陷阵,也未必能如基层工作者般扎根一线,但我们可以把所见所闻化作行动的力量:在学习中保持严谨,在生活中坚守诚信,在未来的岗位上牢记“清廉”二字。就像如康家园的牵牛花,哪怕生在平凡的角落,也要向着阳光奋力生长,让廉洁的种子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出更绚烂的花。

这一路的寻访,让我们深刻明白:廉洁是黑夜中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是寒冬里的火,温暖人心的光。它藏在乡村康复室的笑声里,刻在历史场馆的砖瓦上,更需要我们用青春的脚步去传承,用一生的坚守去践行。而我们,正带着这份收获,在成长的路上,坚定前行。(作者:袁宝怡、尚蕊蕊)

上一篇:指尖上的大埔:这所高校以 VR 技术解锁文化新体验
下一篇:青春“三下乡”|亲制张坊油纸,方知匠心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