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梦 e 夏和绘美客韵 “百千万工程” 突击队奔赴梅州大埔,开启了一场融合调研与义教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创新性地将调研工作与 VR 技术深度结合,精心选取大埔县博物馆、富大陶瓷厂、茶阳圩镇客厅这三大文化地标,通过 VR 技术将其全景呈现并上传至网络,让未能亲临此地的人们也能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
作为大埔极具代表性的非遗文化,青花瓷也成为本次活动的重点关注对象。助梦 e 夏团队专门规划了青花瓷文化探访路线,调研组通过细致拍摄为青花瓷留存了珍贵影像资料,计划在后期进一步构建 3D 模型。不仅如此,团队还组织大埔中学的学生们参与到 VR 拍摄中,共同完成了场馆与外景的素材采集,让非遗文化的传播更添青春力量。
一、VR 技术赋能展示,陶瓷细节“现”出来
助梦 e 夏团队创新采用 “采集 + 建模” 模式,为陶瓷非遗注入数字活力。调研组成员手持相机,围绕陶瓷进行多角度精细拍摄,再将影像素材转化为 3D 模型上传至 720 云平台。其不仅打破了传统陶瓷展示“只能远观”的局限,而且还可以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每一个陶瓷的每一处细节,连花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为确保数据精准,每扫完一件陶瓷,团队成员都会立刻对数据进行初步检查,一件陶瓷往往要经过两三次扫描,才能得到完整清晰的数据。
图为团队在探访瓷器产业园
图为生成的陶瓷VR效果图
二、场馆 VR 沉浸体验,历史文明 “连” 出来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助梦e夏”突击队紧扣“科技+文化”主题,运用全景扫描与VR技术,为大埔县博物馆、富大陶瓷厂、茶阳圩镇客厅三大文化地标打造沉浸式“场馆VR”数字矩阵,赋予其跨越时空的“数字生命”。
用户轻点屏幕,即可自由“置身”虚拟空间:在大埔县博物馆里探秘客家迁徙历程与珍贵侨批档案;在富大陶瓷厂中穿越时空,触摸“南国瓷都”的百年建筑肌理,感受瓷艺传承的温度;步入茶阳圩镇客厅庄严肃穆的展厅,结合生动的声像资料,沉浸式感悟客家儿女的抗战精神,深切缅怀革命英烈。
场馆VR有效突破实体限制,以交互设计和沉浸叙事让尘封历史“活”起来,使厚重的文化记忆与崇高的英烈精神变得可知、可感、可传承。这一创新实践搭建了永不闭馆的“云端文化殿堂”与“红色精神家园”,成为科技赋能文化保护、历史教育与精神传承的典范,助力大埔千年文脉与红色基因在数字时代焕发新辉。
图为成员拍摄的大埔博物馆的VR全景图
三、VR 镜头探校园,行政楼场景“活”起来
团队以实操教学为核心,先向学生详解行政楼 VR 扫描的技术要点与操作流程,再手把手演示具体操作技巧。“扫描时务必保持设备平稳,从一楼大厅逐层推进,任何角落都不能遗漏。” 团队成员细心叮嘱。
学生们迅速分组,带着设备穿梭于各楼层忙碌扫描。扫描完成后,经团队软件处理,行政楼的 3D 模型清晰呈现于屏幕。学生们既能放大细察细节,还能添加标注,将对楼宇的独特记忆融入数字模型中,让这份青春印记随技术传承延续。
图为学生们为大埔中学行政楼拍摄的VR全景图
此次大埔之行,广师大“百千万工作”突击队以VR技术为桥,让千年文脉在数字世界流转,让青春力量为文化传承注入新动能。从陶瓷纹路的细腻呈现到场馆历史的沉浸演绎,从校园记忆的数字留存到非遗文化的青春表达,这场实践既定格了文化的当下模样,更搭建起跨越时空的对话通道。未来,这些VR成果将持续在线上传递大埔故事,为文化数字化保护提供鲜活样本,让更多人透过指尖触碰,感受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蓬勃生命力!
广师大计算机科学学院助梦e夏实践队
撰稿:刘智宇、梁嘉琪、林绵、汤欣怡、唐伟梅、周紫盈、
郑俊玲、陈冬玫、张鹏基、潘俊延、黄怡芳、罗雅娜、李惜柔、
叶梓煜、张宝焱、涂峻豪、郭瑞银、吴杰、曾颖仪、陈凌、蔡辛宜、林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