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作为我国七大江河之一,是流域内数千万群众的“母亲河”,其水质状况关乎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为摸清淮河流域水污染现状、助力治理工作,近日,一支生态调研团队聚焦淮河流域,开展为期5天的水污染专项调研,以青春行动为淮河生态保护注入活力。
8月10日至11日,团队率先进入调研准备阶段,为实地行动筑牢基础。成员们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官网、《淮河流域生态状况公报》等权威渠道,系统查阅淮河流域历史污染数据、现有治理政策及重点污染河段分布,梳理出“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直排”等核心问题;结合调研目标设计路线,覆盖淮河合肥段的居民区沿岸、工业区排污口、生态修复示范区等关键区域,确保调研兼具代表性与全面性;同步制作调查问卷,围绕“居民对淮河污染的认知”“周边企业排污情况反馈”“治理建议”等维度设置问题,兼顾科学性与通俗性;此外,团队主动对接合肥市淮河生态环境区管理处、当地环保志愿者组织,敲定实地调研时间与流程,并筹备专业网兜、水质检测试纸、记录手册等物资,为后续行动做好充分准备。
8月12日,实地调研正式启动。在合肥市淮河生态环境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来到淮河岸边。负责人结合监测数据,向成员们详细介绍当前淮河合肥段的水质状况:“目前淮河部分河段仍存在氨氮、总磷超标问题,主要源于雨季农业面源污染与部分老旧管网渗漏,我们正通过生态缓冲带建设、排污口整治等措施逐步改善。”随后,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队员们手持专业网兜,分组加入漂浮物打捞工作——塑料瓶、枯枝败叶、泡沫碎屑等垃圾被逐一清理并分类记录,仅一上午便打捞各类漂浮物近20公斤。尽管烈日下汗水浸透衣衫,队员们仍专注投入,“亲手打捞垃圾后,才更直观感受到淮河治理的紧迫性,也明白每一点行动都对生态保护有意义。”队员李同学说道,亲身实践让团队对淮河污染治理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8月13日至14日,团队召开线下专题会议,深入研讨淮河治理相关议题。会议围绕“淮河概况、主要举措及治理成效、现存问题、后续工作举措”四大板块展开:在概况介绍中,成员们系统了解淮河的流域范围、生态功能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谈及治理成效,通过对比2020年与2024年的水质数据,可见淮河合肥段Ⅲ类及以上水质占比提升18%,生态缓冲带覆盖率提高至35%,治理成果显著;同时,会议也客观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如“雨季面源污染管控难度大”“部分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负荷不足”“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待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团队结合调研所得与环保政策,初步梳理出“推进智慧监测系统建设”“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源头管控”“深化跨市环保协作”等后续工作方向,为淮河治理提供基层视角的参考。
此次调研虽已落幕,但团队的生态保护行动仍在延续。队员们表示,将整理调研数据、访谈记录与会议成果,形成详实的调研报告,为淮河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同时计划通过校园宣讲、线上科普等方式,分享调研所得,呼吁更多人关注淮河生态,共同守护“母亲河”,以青春力量助力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