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8月20日,欢迎您访问中国社区发展网!

中国社区发展网

呼和浩特市创新基层治理改革 ——以“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为抓手,实现“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改革思维破解基层治理困局,聚焦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的治理痛点,创新推行“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通过党建引领强根基、事项梳理明权责、技术赋能提效能、问题导向解民忧,努力提升基层治理质效,以“吹哨”指挥棒构建起“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引领,优化基层治理组织保障

呼和浩特市深刻认识到,基层治理的效能高低,关键在党建引领作用的发挥。

一是构建“铁三角”微治理机制。针对以往村(社区)存在的职责边界模糊、人员力量薄弱、诉求渠道不畅等问题,呼和浩特市以党建为引擎,构建起“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网格员+楼栋(单元、联户)长”的“铁三角”微治理体系,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等待”向“主动响应”转型。全市组建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7493个,配备专职网格员6158名,推选7.4万名热心党员、居民担任楼栋(单元、联户)长,形成“党组织领导、网格员巡查、楼栋长协管”的三级联动格局。赛罕区敕勒川街道万正尚都社区便是典型案例,塞尚公馆小区楼栋长发现小区健身器材老化后,第一时间反馈小区党支部,党支部迅速移交业委会,物业公司3天内完成维修更换,实现“小事不出楼栋”。截至目前,通过“铁三角”机制已处置邻里纠纷、设施维护等自治事项3012件,群众参与感和认同感显著提升。

二是创新推出“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针对超出社区自治权限的公共服务类诉求,当乡镇(街道)也无能力解决,属于职能部门职责时,“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便发挥出了巨大威力。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创新建立“村居吹哨”未诉先办机制,在12345热线平台开发专属功能模块,村(社区)书记可随时对需要部门处理的事项“吹哨”,市区两级职能部门及时“应哨”处置,推动基层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真正实现群众诉求未诉先办。新城区海拉尔路街道公安厅社区的老旧小区电线老化问题长期悬而未决,社区党组织“吹哨”后,电力、城管等部门联合行动,10天内完成线路改造,消除了安全隐患。截至目前,全市通过该机制发起“吹哨”5117件,办结3101件,办结率达60.6%,彰显了党建引领下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二、梳理事项清单,明晰社区、部门权责界限

呼和浩特市坚持“明晰事权就是减负”的理念,通过清单化管理、标准化流程、规范化履职,推动基层从“无限责任”向“有限责任”转变,让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更加精准。

一是精准梳理事项清单。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市接诉即办指挥调度中心牵头,联合各旗县区对基层治理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形成“颗粒化梳理、标准化统一”的市、旗县区两级《事项清单》。市级清单涵盖18类1568项,旗县区级清单包含13类4779项,明确每一项事项的名称、办理流程、责任部门和时限要求。通过采用不同类型的微治理模式,处办不同类型的事项诉求。例如,小区内垃圾清运、设施维护等居民自治事项,由“铁三角”机制闭环处置;小区外道路维修、路灯安装等公共服务事项,通过“村居吹哨”派单至职能部门。清单之外无事项,从源头上杜绝了部门随意摊派任务的现象。

二是强化吹哨质效评估。为确保清单落地见效,建立“吹哨—应哨—评哨”全链条评价机制。社区对部门“应哨”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评价结果纳入部门绩效考核,为基层“吹哨”撑腰壮胆。同时,各旗县区举办9场事项梳理专题培训,覆盖基层干部2000余人次,提升基层精准“吹哨”能力。新城区东影北路商户反映占道经营问题后,社区“吹哨”至城管部门,3天内完成整改,商户送来锦旗致谢。这种“清单明责、评价督责”的模式,有效减少部门推诿扯皮,诉求反馈成本降低40%,办理时限平均缩短3天,真正实现了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走家串户、服务群众。

三、加强技术赋能,问题解决速度显著提升

以技术创新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

一是优化升级系统功能,缩减事项处办时限。呼和浩特市依托市12345政务服务热线平台搭建起“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系统,该系统覆盖市域范围内全部村(社区)和市、旗县区两级相关部门,纵向到底,实现了全域覆盖。为村(社区)网格员开通2838个账号,确保“吹哨”权限授权“全覆盖”,让基层诉求能够通过数据交互得到高效处理,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人员少跑腿”。新城区呼伦贝尔北路街道新雅社区网格员在巡查中发现井盖破损,通过系统实时上传位置和图片,新城区住建局1小时内接单,4小时完成加固,从发现到解决全程跟踪,效率提升60%。

二是开通移动端“吹哨”功能,提升基层诉求反馈效率。针对基层反映的“吹哨受时空限制”问题,平台增设移动端吹哨功能,将“发现问题—返回办公点录入—提交工单” 的多环节流程,优化为网格员现场拍照、填写信息即可上传的“一键吹哨”,操作时间从平均20分钟缩短至5分钟。

三是新增退单审核环节,倒逼部门履职能力提升。系统新增退单审核功能,设置专职审核岗,对部门退单严格把关,对确属部门职权内的不合理退单坚决退回,退单率下降至13%以下。诉求办结后,部门需通过系统反馈办理结果,社区和群众在线评价,形成“吹哨有记录、应哨有督促、办结有评价”的闭环管理。玉泉区梁山街社区网格员发现电梯故障后,现场“吹哨”至市场监管部门,维修人员1小时内到场检修,社区对处理结果给予“五星”好评,技术赋能让问题解决效率显著提升。

四、研判共性问题,总结、挖掘可复制经验做法

呼和浩特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通过“三种转变”让群众切实感受基层治理方式转变带来的优质服务。

一是聚焦理论联系实际,变“解决一个问题”为“化解一类问题”。针对共享单车乱停放这一共性问题,经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共享单车运维公司多次会商、协调,建立“动态清理+定点规整”机制,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发现有共享单车乱停放现象第一时间在工作群“吹哨”,运维公司30分钟内到场处置。截至目前,平台收到共享单车乱停放“吹哨”277件,办结263件,办结率95%,街头单车摆放井然有序。针对井盖破损、丢失现象,通过网格员定期排查“吹哨”,累计解决井盖隐患99件,保障了居民出行安全。

二是聚焦基层治理方式转变,被动响应主动治理。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雅社区居民曾受“三无”(无路灯、无监控、无公厕)道路困扰,晚上遛弯需打手电筒,社区“吹哨”后,新城区住建局两周内安装20盏路灯,维修和增配了监控和公厕设施,居民张大爷感慨:“现在亮堂了,心里也踏实了!”光华街社区“小饭桌”噪音问题,通过社区“吹哨”,民警上门协调、倡导学生自律,居民菅海燕的“烦心事”变成了“舒心事”。

三是聚焦群众“关心事”,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服务”转变。通过市、旗县区部门协同、社区(村)和街道(乡镇)联动,持续为基层、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问题解决服务,用日积月累的实干换取市民幸福感、归属感。这正是突显出基层治理中从实践到总结再到提升的过程。随着机制长效运转,基层治理成效持续显现。全市9个旗县区1415个村(社区)实现“村居吹哨”全覆盖,同期12345 热线投诉工单中,市容市貌类下降23%,物业服务类下降18%。基层干部从“行政末梢”变为“服务前哨”,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显著增强。

“村居吹哨”未诉先办制的创新实践,它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了政策、资源、要素向基层的倾斜和流动。以“吹哨”指挥棒构建起“部门围着基层转、基层围着群众转”的基层治理新格局。它以党建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以事权明晰为基层减负松绑,以技术赋能提升服务效能,以问题导向回应群众期盼,生动诠释了“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治理智慧,也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未来,呼和浩特市将持续优化完善基层治理机制,让基层治理更精准、服务群众更高效、民生福祉更可感,为基层治理现代化贡献更多实践经验。(呼和浩特市委社会工作部庞凤)

上一篇:破解多民族聚居区治理难题 打造小区自治 “新样板” ——呼和浩特市回民区义和巷社区基层治理实践探索
下一篇:没有了